如何加强论文中对策建议部分的可操作性?

学术论文科学性的三个要求

(1)学术论文的科学性

要求论文观点正确、材料真实、论证严密,这一切又缘于科学的思想方法,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題、分析问题,做到实事求是,不感情用事,客观公允,不主观胞断。因此,研究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、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。

(2)学术论文的科学性

要求作者在立论上要客观,不得带有随意性,不得带有任何个人偏见。这与一般的议论文任意表达作者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

(3)学术论文的科学性

要求作者在论据上要有说服力,不得凭空捏造,要通过作者镇密地观察、调查、实验、研究,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,以最充分的事实、确的证据、可靠的数据作为立论的依据。

——————(摘自《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),作者:周新年,科学出版社,2012年3月第1版)

 

虽然我们不建议写论文做对策研究,但是很多论文在实际写作时,需要写对策。在这种情况下,就需要注意所写的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。有人将“可操作性”解释为“可以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操纵动作”。但是这个解释,对于我们理解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,帮助不大。比如,“一定的规范和要领”到底是哪些规范和要领?

其实,论文的对策建议部分写得有没有可操作性,说到底,是一个论证强度问题。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,应当体现高论证强度,即具备直接性、相关性、可信性、必然性等特性。

直接性:对策建议不求面面俱到,但要干脆直接

直接性说的是,对策必须干脆直接,不要迂回曲折。迂回曲折的对策,过于追求面面俱到,各方面都照顾到,没有遗漏。但这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大忌。因为一篇论文的篇幅有限,如果把各方面的对策都包含进去,势必导致对策主次不分,缺少重点。比如,同样是写普惠性幼儿园政策执行偏差问题,低水平论文的对策建议,可能会写国家要怎么做、教育主管部门要怎么做、学校要怎么做、家长要怎么做。而高水平的论文写对策建议,不会什么都写,而是只抓取某个直接的要点。
上面提到的低水平论文的对策建议,看似很全面,实际却很“绕”,可操作性不高。比如,国家或有关部门、学校等主体会照着论文说的办法做吗?如果要求四方主体都参与,那么以谁为主?国家、有关部门、学校、家长等四方,并不是地位对等的主体,不可能在其中发挥同等的作用。这些都是写对策建议需要考虑的问题。对策建议必须非常直接,拿来就能用,谁去做、做什么、怎么做都非常直接。如果不直接,对策建议就不具有可操作性。
针对普惠性幼儿园政策执行偏差问题,高水平论文可能会直接聚焦到“政策文本表意含糊,导致执行主体各行其是”,围绕这一点去写对策建议。也即,透过政策文本表意含糊,认识到政策执行背后存在多元利益主体的纠纷,最后只围绕怎么通过化解多元利益主体的纠纷,去解决政策执行偏差问题。这样写对策建议就比按各种主体分条写,要具体得多。总之,写对策建议不能面面俱到,要干脆直接,要围绕一个重点去写,在此基础上写得越具体越好。不然,就不具有可操作性。

相关性:对策建议不能前后脱节,应有所关联

相关性说的是论文所提的对策建议,必须要跟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所做的分析,紧密相关。关于对策建议的相关性,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论文前后脱节,导致对策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。即作者不管论文前面写的是什么,一旦到了对策建议环节,就开始自由发挥,导致对策建议与前文无关,变成空谈。
一般来说,正文的写作逻辑是先写问题,之后分析问题,最后才能得出对策建议。而前后脱节写出来的对策建议,却是:问题明明写的是ABC三个方面,作者却针对XYZ三个问题去提对策建议。因为对策建议脱离前文,与前文无关或关联性不强,自然不可能真正解决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。因此,对策建议要想有可操作性,就应体现相关性,紧扣正文前面所提的问题及对问题所做的分析。关于写对策建议不注重相关性,导致对策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,很大一个原因是普通作者被大人物文章的写法影响到了。
比如,部分学术期刊也是党政机关的官方刊物,上面经常刊登一些领导干部的文章。文章里面可能直接写对策建议而跳过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环节。如果据此以为对策建议可以跟问题及分析脱节,那么,就理解错了。上述文章在形式上虽然没有“提出问题”和“分析问题”,但不代表作者不清楚问题所在、没对问题做任何分析,更不意味着他们忽视了相关性。实际上,上述作者十分熟悉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,以及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。在他们那个层次上,对问题的理解是有共识的。正因为十分熟悉,思考得很深,所以他们写出来的对策是完全紧扣问题的。

可信性:对策建议不能先入为主,应具备客观依据

可信性指的是,所写的对策建议被读者所信任的程度。如果读者读完论文里的对策建议,觉得不可信,那么,这些对策建议就不具有可操作性。对策建议不可信,很重要一点就是作者先入为主。比如,问题是什么还没明确,对问题的分析还没开始写,作者头脑中就已经知道要写哪些对策建议了。这不符合论文写作规律。如果先入为主,那么,写出来的对策建议多半是已经存在了的对策建议,或者只是作者主观上认为正确的对策建议。
为什么先入为主的对策建议可信度较差,不具有可操作性?因为如果一个人论文还没开始写,却能想到一些对策建议,那么,这些第一时间就能想到的对策建议,肯定是已经存在的对策建议。既然解决问题的办法已经存在,为什么还要写呢?是没人照着做?还是照着做但收效甚微?如果是没人照着做,那么一定是这些做法本身就不好,不具有可操作性。如果是照着做但收效甚微,则更说明对策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。如果论文还没写,作者就认为某些对策建议是正确的,是值得大书特书的,则明显违背了客观中立的写作立场。因此,这些对策建议可信性差,不具有可操作性。
对策建议部分合理的写作逻辑应当是:先有问题,然后对问题做出分析,最后才能基于问题及分析得出对策建议。也就是说,对策建议应当是在正文严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,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来的一些观点。它不是人为“捏造”出来的,而是有客观的论据。对于在校研究生或高校青椒来说,写论文可能会受导师或学校领导的影响或干预。比如,导师或领导要求自己在论文中写某些对策建议。这个时候,更要重视对策建议是怎么来的,更要关注对策建议提出的依据。不能因为是导师或领导说的,就跳过自我判断,而马上断定这样写对策建议就是合理的、正确的。

必然性:对策建议不能东拼西凑,应一一对应

必然性意味着根据论文前面的论据,能够而且只能推导出论文后面的这些对策建议。如果根据前面的论证,推导不出后面的观点或者还能推导一些其他的观点,则这些对策建议就缺少必然性,不具有可操作性。当一个问题存在多因多果时,就很容易张冠李戴、东拼西凑。比如,针对问题的ABC三个方面,作者分别从abc几个维度做了原因分析,可是针对问题的A方面提对策建议时,作者却是围绕原因b而提的。这就丧失了必然性,对策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。
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“熟蛋返生孵小鸡”事件,就是一个与“必然性”相关的反面典型。论文作者在《熟鸡蛋变成生鸡蛋(鸡蛋返生)——孵化雏鸡的实验报告》一文中,提到“学生运用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让鸡蛋返生”。假如有人据此提出对策,比如为了提高小鸡的孵化率,可以收集家庭中吃不了的熟鸡蛋,借助超能量让鸡蛋返生,则这样的对策不仅不具有必然性,而且严重违背科学规律。再如,有人发现学校教师在工作中心理负担较重,于是提出国家应当为学校教师配备心理保健医生,为教师们提供全天候的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。事实求是地说,不少学校的确缺少心理咨询师,但是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,并不必然要为他们提供不间断的一对一服务。
因此,写对策建议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,手头有什么资料就放什么内容,而完全不考虑对策建议的必然性。否则,写出来的对策建议就会丧失可操作性。要想让对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,就要考虑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,确保推理逻辑严密。
总之,对策建议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方案,也可以是某个方案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个步骤上的具体做法。论文中的对策建议部分要想具有可操作性,就应重视直接性、相关性、可信性和必然性。对策建议的写作不求面面俱到,但要干脆直接;不能前后脱节,应有所关联;不能先入为主,应具备客观依据;不能东拼西凑,应一一对应。
除此之外,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,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的写作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和伦理导向,体现政治可行性。同时,由于我国幅员辽阔,各地发展水平相差较大,因此,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的可操作性还需考虑技术可行性、投入产出的可行性。当然,对现实问题最了解的是有关部门。如果写对策建议时能和有关部门取得联系,咨询其建议,也能提升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的可操作性。

作者:https://www.eftway.com/author/ae86
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eftway.com/108.html
转载请表明来源!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海报
如何加强论文中对策建议部分的可操作性?
学术论文科学性的三个要求 (1)学术论文的科学性 要求论文观点正确、材料真实、论证严密,这一切又缘于科学的思想方法,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……
<<上一篇
下一篇>>
文章目录
关闭
目 录